首页 » 热点要闻 » 正文

【科技扶贫】中国林科院表彰14位科技扶贫先进工作者

时间:2020年01月20日 来源:院办 科技处 文字:宋平 李勇 张龙飞 图片: 编辑: 点击:
图片


1月15日上午,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20年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表彰了林业所裴东,亚林所龚榜初、王开良、陈益存、谢锦忠,热林所曾炳山,资昆所廖声熙、谷勇,木工所范东斌,林化所李守海,北京林机所张端,亚林中心钟文斌,泡桐中心杜红岩,桉树中心罗建中14位“科技扶贫先进工作者”。以表彰他们在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中的突出贡献。

裴东:坚持把提升林农收入作为核桃育种的第一目标

裴东在新疆核桃育种基地一线

裴东,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林科院核桃首席专家,国家林草局“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现就职于中国林科院林业所,从事核桃属植物育种和栽培学研究30年。先后主持多项国家重大项目,培育出核桃优良品种8个,并在我国多省市广泛应用;解决了核桃无性繁殖技术难题,推动了核桃芽接技术发展。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省级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现任中国经济林协会核桃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全国核桃科技协作团队带头人。团队选育的早实核桃良种现成为我国北方地区的主栽品种,近20年推广面积2000万亩,建立新栽培模式试验示范区面积超过3万亩。


王开良:推广油茶要因地制宜,做好技术跟踪服务

王开良在广西龙胜指导林农油茶栽种前的整地

王开良,研究员,中国林科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经济林室副主任,中国林学会经济林分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油茶、薄壳山核桃的杂交育种,新品种繁育和高效栽培技术研究。参与选育油茶和薄壳山核桃新品种27个。取得有关油茶、薄壳山核桃等成果8项,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这些品种和成果在广西、贵州、河南、安徽等省得到规模化应用,为山区林农脱贫致富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曾获得林业产业突出贡献奖、浙江省农业先进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7项。为保障林农种油茶获得更好收益,王开良研究员不断选育良种,坚持在油茶生产一线为林农提供技术指导和跟踪服务。近三年来,团队获得国家林草局扶贫资金200万、中国国际航空公司资金87万支持。所有经费用于3个县的油茶扶贫项目。

龚榜初:着力提升甜柿在全国知名度

龚榜初在滇西边境贫困山区(保山隆阳)指导农民甜柿生产管理

龚榜初,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中国林科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木本粮食研究组首席专家。中国园艺学会柿分会副理事长,中国园艺学会干果分会常务理事,中国林学会经济林分会常务理事。从事柿、栗育种和栽培技术研究34年,承担国家和部省级课题30多项,率先攻克了甜柿嫁接砧木难关,主持选育出柿栗良种(新品种)16个,在云南、江西、广西等贫困山区推广应用,有力促进了当地产业发展。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制订林业行业标准3项;获浙江省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浙江省优秀科技特派员、浙江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奖等荣誉称号。据了解,龚榜初研究员及其团队推广的‘太秋’甜柿,现已在浙江省建立示范基地800亩,赣南苏区兴国县建立示范基地700亩,推广3000多亩,成为农民致富的摇钱树。


陈益存:4000亩油桐树遇到了“好医生”

陈益存在油桐林下取样调查

陈益存,硕士生导师,中国林科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围绕油桐抗枯萎病种质资源收集、评价及高产抗枯萎病良种选育开展工作。在揭示油桐抗枯萎病两道防御屏障,选育油桐抗枯萎病品系及抗病品系推广应用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取得的成果有力支撑了贵州黔南油桐产业的发展。根据前期现场调查和数据分析,陈益存和团队为贵州独山感病的油桐林制定了应用新研发的抗病新品系进行分区治理、逐步替换、综合防控的技术方案。通过方案实施,成功改造独山县4000亩油桐枯萎病林,直接挽回经济损失1500余万元,把濒临崩溃的企业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并通过带动林农进行林地流转,直接解决当地百姓就业231人,每户年均年收入增加3~5万元。


谢锦忠:致力于竹产业技术输出和人才培养 

“一亩山万元钱”麻竹林下竹荪菌种植

谢锦忠,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中国林科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竹子协同创新与国际合作中心主任;兼任杭州市富阳区政协委员,中国林学会竹子分会秘书长,九三学社浙江省农业与农村工作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竹类经营研究的谢锦忠研究员是科技支撑浙江“一亩山万元钱”林业科技富民模式发展的重要咨询专家。为了帮助浙江的竹产业健康发展,谢锦忠研究员及其团队结合课题研究项目,经常活跃在浙江的大小竹林之中。据了解,团队在浙江开化桐村镇专门设立了竹子专家工作站,帮助建立竹林下的竹荪仿野生栽培示范林30亩,产值超过90万元。为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谢锦忠研究员不仅为浙江的竹产业提供技术咨询和指导,还把技术送到了贵州、广西、四川、重庆、江西和广东,甚至走向了国际。


曾炳山:着力推进珍贵树种推广,促进林业产业转型升级

曾炳山研究员在基地调查

曾炳山,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林草局“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中国林科院热带林业研究所生物技术首席专家,国家林草局热带珍贵树种培育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林学会珍贵树种分会常务理事,国家林草局珍贵树种产业创新国家联盟副理事长。从事热带林木组培快繁技术、无性系选育和基因工程研究30年,开发了柚木、黑木相思、南洋楹等十余个热带林木的组培技术,选育了黑木相思优良品种9个。曾炳山研究员及团队指导山区林农建立了珍贵树种组培苗移植苗圃38个,合计移植珍贵树种组培苗1977万株。推广种植珍贵树种无性系15.3万亩,产值按每年每亩3000元计,每年产值达4.6亿元,有力促进了林业产业转型升级。先后荣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5项以及科技部优秀科技特派员、全国优秀林业科技工作者、全国生态建设突出贡献奖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廖声熙:打造林草特色产业,构建生态经济示范村

廖声熙研究员

廖声熙,硕士生导师,中国林科院资源昆虫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林学会林业计算机应用分会常务理事,云南省技术创新人才。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长期在云、贵、川边远民族地区从事资源植物培育与可持续经营工作。利用认定、鉴定的10余项科技成果、良种和专利在云南砚山、鹤庆、怒江,贵州独山、荔波,广西龙胜、罗城等地推广种植漆树、构树、水苔等经济林草面积5万亩,为贫困地区争取项目经费600多万元,产生经济效益5000多万元。先后获云南省林草厅优秀共产党员、云南省科技特派员等荣誉称号。廖声熙研究员及其团队通过凝练技术成果、建立良种良法高效栽培示范样板、培育特色林草产业和构建高效生态经济示范村等行动,为国家林草局四个定点帮扶县的产业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谷勇:给成果、送技术,积极探索产业扶贫新模式 

谷勇在云南省昭通市威信县进行猕猴桃速生丰产栽培技术培训

谷勇,硕士生导师,中国林科院石漠化综合治理及能源植物培育专家,国务院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称号获得者,中国林科院资源昆虫研究所副研究员。从事石漠化地区综合治理及能源植物培育研究35年,先后主持多项国家及省部级项目,研究出乡土树种规模化工程造林技术,不规则混交和多林种、多树种合理配置模式,解决了“红防”“珠防”工程和岩溶地区石漠化治理的难点和关键技术。先后获得云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4项。2014~2019年,被云南省科技厅选派为“三区”科技特派员,到泸水县小沙坝村和陇川县勐约乡帮中村进行科技扶贫工作。并多次深入到独龙族聚居地区,指导农民掌握了竹子、果树、茶叶栽培及管理利用等一系列实用技术,当地人年均收入从600多元提高到4000多元。


范东斌:木材加工产业技术升级势在必行

范东斌在贵州册亨县奇松林业发展有限公司现场指导人造板生产

范东斌,硕士生导师,中国林科院木材工业研究所副研究员,兼任木材胶黏剂产业国家创新联盟秘书长。长期从事环保型木材胶黏剂和无醛人造板方面的技术开发与应用研究,开发出超低甲醛释放人造板胶黏剂、无醛大豆蛋白胶黏剂等新技术,解决了人造板及其木质产品的甲醛等有害物质污染问题,相关技术成果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件。相关成果已在山东、江苏、贵州等地的生产企业进行了技术转化与产业化应用。为解决贵州省册亨县工业园区木材加工企业普遍存在的产品附加值低、性能质量不稳定以及环保性差等共性技术问题,对册亨奇松林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的胶黏剂配方进行技术升级,提高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增加了当地就业农民的收入。同时,对企业的产品质量检测、生产工艺流程以及过程管理等进行培训,强化了木材加工产业对册亨县2020年全部脱贫的支撑作用。


李守海:专注打造农林产业亮点工程 

李守海副研究员在菌产业基地察看生产情况

李守海,硕士生导师,中国林科院林化所副研究员,现任中国林科院林化所南京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主要从事农林生物基资源的化学利用研究,曾挂职贵州省黔东南州台江县政府科技副职,挂职期间协调资金打造台江县鸡血藤种植产业示范基地;协助制定台江县食用菌产业规划,大力发展食用菌扶贫产业项目;协助建立台江县全自动工厂化秀珍菇、姬菇、平菇科技扶贫产业基地,现已成为省州农林扶贫产业的亮点工程,实现了当地林业资源的高值化利用,并依托此项目实现简易设施化大棚全年化食用菌生产技术的推广以及省州菌种保供体系建设的相关工作。项目与1400余贫困户建立利益链接,带动94个贫困人口实现就业。获得台江县优秀帮扶干部荣誉称号。


张端:担当作为,充分发挥挂职干部的桥梁纽带作用 

张端到扶贫户家中走访看望贫困人员

张端,工程师,现就职于国家林草局北京林业机械研究所。2017年7月-2019年9月挂任广西龙胜县林业局副局长。挂职期间,深入基层一线,在调研贫困人民生产生活需求的基础上,将生态产业作为广西龙胜脱贫攻坚和巩固脱贫成果的重要抓手,创新“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等模式,大力扶持建立林业专业合作社。协调中国林科院无偿捐助300万元资金帮助龙胜发展特色产业,扶持建立扶贫车间。积极对接协调国家林草局科技司与广西签订科技帮扶协议,把龙胜纳入“林草科技扶贫联系点”,先后组织10余家企业到龙胜实地考察,其中4家企业与县政府签订项目合作协议。同时,协调人民网“人民优选”将龙胜纳入战略合作平台,不断拓展扩大扶贫产业的销售渠道。2019年,张端被评为龙胜县优秀党员,拍摄的扶贫微视频入选国家林草局优秀作品。


钟文斌:真挂实干,为荔波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力量

钟文斌高级工程师在百香果基地察看生长情况

钟文斌,高级工程师,现任中国林科院亚热带林业实验中心科研营林管理处处长,主要从事林木遗传育种和森林培育研究。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挂任贵州省黔南州荔波县林业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开展扶贫工作,成效显著。引进了黄金百香果产业在荔波县落地,种植面积7000余亩,带动了1040户3600余人脱贫增收;推广种植中秋酥脆枣,打造形成了中秋酥脆枣林业特色产业村寨,受益农户125户533人;营建油茶试验示范林137亩,有效提升了荔波油茶科学管理水平,推动了油茶产业发展;通过牵线搭桥,邀请科研院所专家18批次为荔波林业产业发展把脉并开展技术培训,助力荔波脱贫攻坚。2019年6月,分别荣获中共黔南州委、中共荔波县委脱贫攻坚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杜红岩:专注致力于杜仲全产业链发展 

杜红岩为调研参观者介绍杜仲功效

杜红岩,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林科院杜仲首席专家。现任中国林科院经济林研究开发中心副主任,国家林草科技创新团队——杜仲创新团队负责人。从事杜仲研究33年,主持选育出杜仲良种29个,其中国家级良种14个。首创杜仲果园化栽培等系列技术,取得了我国杜仲研究历史性重大突破。系列成果荣获国家或部省级科技进步奖10项、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主持起草林业行业标准9个。近年来,杜红岩及其团队,结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实施,大力推广杜仲良种、高效栽培与利用技术,累计推广杜仲良种26个,营建各类杜仲高效栽培示范基地10多万亩,建立杜仲高值化利用生产线6条,有力支撑了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等国家重大战略行动。先后荣获河南省优秀共产党员、中国林业产业突出贡献奖、中国林业产业诚信功勋人物、全国生态建设突出贡献奖先进个人、首届生态文明·绿色发展感动人物等荣誉称号。


罗建中:桉树新品种研发同基地建设齐头并进

罗建中研究员(左7)在云南山区实施研究项目

罗建中,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国家林草局桉树研究开发中心林木遗传育种专家。长期致力于桉树种质资源改良、桉树新品种选育的理论与技术研究。在桉树纸浆材、桉树胶合板材和耐寒桉树等遗传改良上取得多项成果。研究选题与现实需求紧密结合,在广西、云南偏远山区开展了大量科学研究和成果推广工作,有力带动了贫困地区林业、林副业发展。通过专项培训班、项目现场培训等方式,举办培训班6次,其中,2019年2次,累计培训技术骨干240余人次、技术工人150余人次,深受各地林业科技、生产界的欢迎。通过推广应用桉树新品种、新技术,在推广和辐射区增加产值5000余万元,创造就业机会2000余个。曾获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中国林科院重大科技成果奖、广东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中国桉树发展突出贡献奖等荣誉奖励。

(宋平/院办 李勇 张龙飞/科技处)